易索网

 

商务服务速记

中国速记发展历史

 

   中国快速书写技术——速记术,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朝就已经萌芽。当时我国文字由“隶书”演变到“草书”,就是为了应付急需而创制的一种快速书写的简体字体,实际上就是古代的“速记”。
  到九世纪,中国唐朝曾经出现一种快速记录方法,几乎可以与语言的速度相等。可惜具体的记录方法失传了(见英国李约瑟著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第一卷第二分册)。
  采用简单符号记录语言的中文速记,起源于十九世纪末期(1896年)。1896 年(清、光绪二十二年),正值我国文字改革的切音运动时期,这一年出版的切音新字方案中有三种是用速记符号作为体系:(1)蔡锡勇的《传音快字》,(2)沈学的《盛世元》(又名“天下公字”),(3)力捷三的《闽腔快字》。其中最有代表性并正式转化为速记技术的,是蔡锡勇的《传音快字》。
  到戊戌维新时期,清廷设置咨政院,需要速记人员担任会议记录,曾求助于日本,未果。以后发现我国早已发明了速记,乃召蔡勇锡的儿子蔡璋,到北京创办京师速记学堂,为我国培训了第一批速记人才(约二百余人)。在办学过程中,蔡璋曾到日本游学,研究了田锁纲纪及熊崎健一郎的速记;回来以后改进了他父亲从美国凌士礼速记受到启发而创制的《传音快字》,写成《中国速记学》一书于1913年(民国二年)正式出版。这是我国第一本以速记命名的专书。从 1910年咨政院开会起,直到民国的历届国会都是由蔡璋和他的学生担任速记工作。他们记下的大量速记稿,至今还保存在国家档案馆里,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。由于蔡璋主持速记工作有功于文化,民国时期的大总统,曾先后颁发给他四等嘉禾勋章及二等大绶嘉禾勋章,并颁给其父亲蔡锡勇“有功艺林”的匾额。
  在1896年以后,陆续发表过很多文字改革方案,其中有十多种也是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新文字的。但有一种值得重视,那就是1913年张才(玉阶)的《粤音汉文快字》,到 1917 年改编为《汉文快字全书》,分为三册,第一册是楷字体,第二册是改良体,第三册是加快体(即速记体),这是我国由拼音新字转化为速记技术的第二部著作。但可惜只能记粤音(广东话),仅在香港、广州一带设校传播,可是他的《全书》三册,却标志了这一时期的速记发展过程,即由拼音新字-草体-速记。
  从符形体系上看,这一时期的速记,都是正圆体系,受英文皮特曼速记(Pitman  Shorthand)和凌士礼速记(Lindsley Tachygraphy)的影响较大,同时也受到日文田锁纲和熊崎健一郎速记的一定影响。这一时期只是中国速记的启蒙阶段。
    到了20世纪20年代,有四种速记方案可作为代表:
   1. 张才速记——这时期张才的弟子林春华,把记粤音的“张才快字”,改编为记国语的《张才快字速记》,因而打破了地域性,向华东地区发展。林氏曾在上海设校推广。以后徐飘萍、徐炳升、居正修相继办班,培养了一批人材,在当时国民党中央和各机关担任速记工作。 
  2. 汪怡速记——汪怡是我国一位语音学家,他以爱国热情和改革精神,于1919年发表了《中国新式速记术》(第一式);1928年又修订出版了《中国最新速记术》(第二式);1931年再加修订,又出版了《汪怡国语速记学》(第三式);1936年进一步简化,又出版了《汪怡简式速记》(第四式)。第二式发表后,作者本人就到各大学和职业学校讲授,1931年创立国语速记传习所在北京推广,培养了一批速记人才。在北方影响较大。晚年时期,汪怡赴台养病,仍继续研究速记,在台湾发表了《汪怡速记第五式》。
  3. 炳勋速记——杨炳勋从美国留学回来,于1925年发表了《炳勋速记》,并在上海设校推广。本人还在大学兼任速记课程,对速记事业十分热心,培养了不少人才。但到抗日战争爆发,他把学校迁到浙江丽水,在困苦中却不幸投江自尽了。
  4. 邦永速记——张邦永是一位盐务工作者。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,在欧洲看到速记的重要性,回国以后,便潜心研究,于1929年出版了《邦永速记术》;到 1933 年又修订出版了《国语邦永速记术》;以后为适应长江一带口音的读者,又于1938年出版了《邦永速记学》。以上三书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,他因公务在身,无暇办学,只是靠著作传播。
  这一时期,还有陈振先的《天然拼音新字》(1921年)曾在香港推行;赵雅庭的《赵氏国语快字》(1926)曾在广东推行;陆衣言的《国语速记术》(1925),韦应时的《韦氏华文速记学》(1928)曾在上海推行;刘建中的《建中速记学》(1935)曾在南京推行。张兆云的《华文平线速记术)(1935),廖鲁芗的《中文速记术》(1937),沈志浩的《志浩简易速记》(1937)等等,以上三种速记都未见推行。
  从速符体系上看,这一时期几乎全是正圆体系。只有张兆云的方案,是属于椭圆体系。
 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速记工作随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,逐渐完善。

 

 

关于我们   联系与反馈  ©易索网 ESOO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