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索电子名片

 

中国城市名片:

潮州

 

潮州地理位置: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韩江中下游地带。跨东经116°22'-117°11',北纬23°26'-24°14'之间。地势北高南低。山地、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5%,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和潮安县北部。境内北部多山, 中部为丘陵地带,南部为 韩江冲积平原。韩江从丰顺县流经潮安县境内, 然后分流入海。黄冈河贯穿饶平县南北。潮州境内主要山峰有凤凰山、西山、桑浦山。凤凰山凤凰髻为粤东最高峰,海拔1497米。潮州沿海海岸线长136公里。潮州市地处亚热带,南面临海, 北回归线穿过南境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,这里夏长冬短,日照充足, 气候温和,雨量充沛,终年不见雪,年平均气温21.4℃,是个天然的恒温箱。

潮州历史:秦汉时期这里称南海郡揭阳县。自晋代以来历为路、郡、府的所在地,东晋咸和六年(公元331年)设置海阳县,县城就在现在的潮州市。东晋义熙九年(公元413年)建立义安郡,郡治便设在海阳县。隋开皇十年全国废郡设州,十一年(公元591年)义安始称潮州,潮州州治仍在海阳县城。 历史上是粤东地区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。民国3年(1914年),海阳县改称潮安县。解放后行政体制多变。1953年拆潮安县城区建潮州市为省辖市。1955年粤东行署从潮州迁至汕头。1958年潮州市改为县级市,同年11月根据撤销潮州市并入潮安县。1979年恢复市建制。1983年撤销县并入潮州市。1989年1月潮州市恢复为省辖市。1990年由广东省定为副地级市。1991年12月升格为地级市。

潮州文化:潮州市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之一。潮州文化源远流长,光辉灿烂。历史上,中原汉人的迁入,使潮州文化与中原文化有机溶合,迅速发展。韩愈、林大钦、王大宝等名人为潮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唐宋明清是潮州文化兴盛之时。潮州是历史悠久的手工业城市,其中尤以潮剧、潮州音乐、潮州工夫茶、潮州菜、潮式凉果、陶瓷、潮绣、抽纱、木雕、玉雕、建筑等传统工艺著名于世,畅销海内外。

    潮剧凝聚了潮州的民间音乐、民间文学和表演艺术的精华,吸取中原文艺的长处,兼收并蓄。潮剧在全国各剧种中独树一帜,在东南亚华裔中有一定的影响。除了潮州戏曲音乐外,潮州民间音乐还有潮州锣鼓乐、潮州弦乐、潮州庙堂音乐、潮州外江音乐、潮州说唱音乐。单锣鼓乐就有潮州大锣鼓、潮州小锣鼓、潮州苏锣鼓、潮州花灯锣鼓和潮州鼓畔音乐等。潮州弦乐包括潮州弦诗乐和潮州细乐。弦诗乐以二弦为主奏乐器,曲调婉丽动听;细乐则以琵琶、三弦、筝组奏,细致优雅、韵味深长。潮州音乐常在各种庆典活动和红白事仪式中表演;平时, 则以农村闲间(厝屋)或老人间用以自娱。潮州民间舞蹈主要有舞狮、舞龙、舞鲤鱼和英歌舞,常在群众性的大型庆祝活动中表演。走五方(又名“走贡”)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祭祀舞蹈,见于功德、道场。潮州歌册从弹词演变而来,是民间说唱文字中最流行的一种。表演时边弹边唱;文字多为七言,少数句式为四字句、五字句;内容以叙事为主,抒情、议论相结合;曲调相对固定。日常潮州歌册多为妇女口头表演,也可作作品欣赏。潮州歌谣俗称“歌仔”、“畲歌”或“畲歌仔”。这种歌谣以方言口头创作,长期流传,是潮汕地区沿海居民和山里畲民与中原移民的民谣,经长期融合形成的民间口头文学表现形式。潮州歌谣有罗织儿童趣语,表达美好愿望,诉说民间疾苦,歌颂正义事物,讽刺邪恶现象等内容。

潮州自然环境:潮州由于气候、纬度和地形的不同,植物分布也有差异。北部山区的黄壤、红壤和气候有利于茶叶生产,也适宜杉、桐、栎、柯等林木生长;丘陵及低山区土质属赤红壤,主要适合竹、橄榄、桃、李、梅、菠萝和薯类的生长;韩江冲积平原的泥土经过人们长期精细改造,十分利于水稻、甘薯、花生、大豆、萝卜、柑、杨桃、香蕉等的栽培。潮州境内海域和江、河、池、塘适宜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。海洋水产资源主要有龙虾、对虾、石斑鱼、海鳗、牡蜊、海马、泥蚶、紫菜等。淡水水产资源主要有鲩、鲢、鳙、鲤、鲫鱼等。饶平县沿海既捕捞,又产盐。潮州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锡、银、钨、铍、黄铁矿、铁、磷矿、水晶、钾长石和高岭土、花岗岩等。

(本文内容由潮汕网李伟山提供)

相关内容:潮汕

 

 

关于我们   联系与反馈  ©易索网 ESOO.ORG